胃痛,又称“胃脘痛”。常见于西医学的急、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胃痉挛、胃扭转、胃下垂、胃黏膜脱垂症、胃神经官能症等。
古代文献中的心痛、心下痛、心气痛一般即指胃痛。
【临床表现】
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。或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、恶心呕吐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【病因病机】
外邪犯胃、饮食伤胃、情志不畅、脾胃素虚引起。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,胃络不通,不通则痛。
【诊断】
除胃痛症状外,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对急慢性胃炎,胃十二指肠溃疡,胃黏膜脱垂等做出诊断,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;幽门螺旋杆菌(HP)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;胆红素、转氨酶、淀粉酶化验和B超、CT等检查可与肝、胆、胰疾病作鉴别诊断;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、肠穿孔作鉴别诊断;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;心肌酶谱、肌钙蛋白、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。
【辨证】
1.虚寒
胃痛发作较缓,隐隐作痛,喜暖喜按、空腹痛重,食后痛减、劳累、受凉、食冷后发作或疼痛加重,舌淡,苔白,脉虚弱。
2.阴虚
胃脘灼痛,饥不欲食,咽干口燥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,脉细数或弦细。
3.食积
暴饮暴食而胃脘疼痛,胀满拒按,舌苔厚腻,脉滑。
4.气滞
胃痛胀满,时有气窜感,排气后痛减。
【治疗】
1.治则:祛寒养阴,消积理气,和胃止痛。
2.基本操作及处方
a.中脘穴先点压后再行指振法;
b.胃俞、足三里、内关、公孙点压;
c.上脘、中脘穴守法。
3.加减
虚寒是神阙至气海熨法以温中散寒;阴虚加太溪、三阴交点刺以滋养胃阴;食积加梁门、建里点压;气滞加伏兔砭震振法。
4.方义
中脘为胃之募、腑之会,可通调腑气,和胃止痛,胃俞系胃之背俞,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,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,沟通三焦,功擅理气降逆,又为八脉交会穴,通于阴维脉,“阴维为病苦心痛”。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,调理脾胃而止疼痛,又是八脉交会穴,通于冲脉,“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”,与内关相配,专治心、胸、胃痛之证。
【特别说明】
胃痛由多种病症引发,砭术治疗中既要注意鉴别诊断,又要结合它病同时治疗,可参照有关章节。
【医案举例】
宋女士 34岁 化工工程师 2000年12月
经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胃溃疡。观面色萎黄无华,体瘦。胃痛隐隐,纳差,食豆制品后疼痛加重,只能喝粥和半流食。大便色白,舌红,苔少,脉沉细弱。
辨证:胃阴虚
立法:滋阴养胃止痛。
砭术治疗:使用砭砧在中脘及两胁施以擦法,使用砭板弓背在背部胃、脾俞段刮法,足三里点压,伏兔叩法。每次30分钟,每周2次。2周后疼痛消失,面色转白透红润。4周后体重增加3公斤,能食肉类、豆类食品。后使用砭佩在中脘穴施以守法,每日13小时。随访,一年未发胃痛。2002年1月胃镜检查,溃疡消失。
【医案举例】
于先生 56岁 司机 2002年10月
胃痛20余年,服中西药均无效,西诊为慢性胃炎。素胃痛隐隐,有时胀痛,有时刺痛,既畏食生冷,又惧食热汤,有时饭后疼,有时饥饿时痛,时有泛酸、呕苦水,晚间腹胀,舌淡红有瘀斑,苔薄白,左脉弦数,右脉关滑。
辨证:肝气犯胃,气滞血瘀。
立法:疏肝理气,和胃祛瘀。
砭术治疗:使用砭板弓背在两胁施刮法,下脘部振法,背部胃俞、脾俞先点刺,后刮法;伏兔拍法,足三里点压。每次12~15分钟,每周3次,2周后疼痛消失。遂使用砭佩在中脘穴施以守法,每日10小时以上。随访,2年余未发胃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