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巨细胞瘤系以基质细胞和多核细胞为主要结构的侵袭性骨肿瘤,好发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,桡骨下端和肱骨上端次之,少数发生于椎体、扁平骨或短骨,个别发生于长骨干上。相当于中医“骨疽”、“骨瘤”“骨痨”、“石疽”等范畴。
【临床表现】
骨巨细胞瘤初起时表现为关节隐痛不适,劳累后加剧,休息则缓解。或局部麻木,痠胀或间歇性隐痛,夜间尤甚,发展为持续性疼痛。疼痛发生一定时间后才会出现可触及的骨骼膨胀变形。局部皮肤潮红,血管显露丰富生长迅速的有囊性感或搏动。后期有患部功能障碍,伴相应部位肌肉萎缩。
【病因病机】
外伤未治愈可引起骨巨细胞瘤。先天禀赋不足,肾气虚衰,复感六淫,寒热之邪,蕴于骨骼,气血凝滞,耗精伤液,腐骨蚀络,聚结成瘤。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。
【诊断】
发病年龄多见于20~40岁。好发部位为长骨骨端,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,桡骨下端和肱骨上端等松质骨内,少数发生于椎体,扁平骨或短骨,个别发生于长骨干上。肿瘤生长速度比一般良性肿瘤快,比恶性肿瘤慢。除上述临床症状外,X线摄片表现为泡沫状囊样阴影,位于长骨干骺端,偏心性溶骨性破坏,皮质变薄且可消失,膨胀而无骨膜反应,溶骨区可呈多房,如肥皂泡或单房,边缘多呈筛孔状。
组织学分级,按照细胞分化程度,可分为三级,分级标准如下:
Ⅰ级骨巨细胞瘤:基质细胞形状规则,排列不很致密,多为棱形,次为卵圆形、多角型。核多为卵圆或圆形,均匀一致。巨细胞的数量多,细胞大,核多。
Ⅱ级骨巨细胞瘤:基质细胞量多而致密,或呈漩涡状排列,细胞为棱形,常有较大的卵圆形细胞核。多核巨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,体积较小,核也比较少。
Ⅲ级骨巨细胞瘤:基质细胞量多而致密,排列成束或呈漩涡状,常见不规则形细胞、核大小形态不一致,常见核分裂,呈肉瘤样。巨细胞数量少,体积小,核小,形态亦不规则。Ⅲ级骨巨细胞瘤可与纤维肉瘤存在于同一肿瘤之中。
【辨证】
1.阴寒凝滞
患肢包块痠楚疼痛,局部肿块,痛有定处,得热痛减,遇寒痛增,行走不便,局部皮色不红,触之不热,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紧。
2.热毒蕴结
患肢瘤体迅速增大,疼痛加重,灼热剧痛,皮色紫暗,肢体活动障碍,有时伴有局部肿物溃疡,流脓黄稠腥臭,发热,口渴,烦闷不安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黄,脉弦或数。
3.阴虚火郁
患肢包块肿胀疼痛,皮色暗红,疼痛难忍,朝轻暮重,眩晕耳鸣,少寐多梦,腰膝痠软,五心烦热,可伴有肢体畸形,活动障碍,局部肿物溃疡,流脓清稀,久不收敛,舌红苔少,脉细数。
【治疗】
1.治则:通络止痛,化瘀散结,滋阴填髓,降火解毒。
2.基本操作及处方
(1)阴寒凝滞
a.患肢及病灶局部熨法;
b.太阳皮部遍刮法。
(2)热毒蕴结
a.病灶局部守法;
b.患肢砭震振法;
c.任脉胸腹段划法;
d.取足阳明经筋刮法。
(3)阴虚火郁
a.病灶局部刮或擦法;
b.患肢砭磙滚法;
c.足厥阴、手厥阴经循经拍法。
3.加减
疼痛时加足三里、内关、中冲、解溪点压;火郁重者加角孙、耳尖穴点刺法。
4.方义
以病灶局部及其患肢为主要治疗部位,协同相应经络施以手法,以便达到活血通经、化瘀散结目的。
|